劈開太行山,漳河穿山來……一曲老歌深情地唱出了林州(原林縣)人民戰天斗地的壯志豪情,這背后則是30萬林縣人民苦戰10個春秋,靠著一錘一釬,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建了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“人工天河”紅旗渠,更在這場偉大的實踐中孕育出了“自力更生、艱苦創業、團結協作、無私奉獻”的紅旗渠精神。
林州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,堅持紅旗渠精神,與時俱進,奏響了“戰太行,出太行,富太行,美太行”的創業四部曲,使林州的社會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輝煌。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“紅旗渠精神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,歷久彌新,永遠不會過時”。 修渠 團結協作 無私奉獻
《重修林縣志》記載:“林縣山多水少,居民苦汲,土薄石厚,鑿井無泉,致遠汲深,人畜疲極……”面對這樣的形勢,在黨的領導下,林縣人筑就了紅旗渠這樣一個真實的人間奇跡。
”后悔?怎么會呢?能參加紅旗渠的建設是我一生中最光榮的事兒!”2月25日,紅旗渠建設特等勞模李改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。
1960年2月18日,李改云發現懸崖上不時向下掉土塊,連忙大聲呼喊警示大家撤離,為救16歲的女青年郭煥珍,她被土方埋住了……雖所幸右腿沒有截肢,但落下了終身殘疾。“我當時想好了自己的遺愿,如果自己真的死去了,就讓大家把我埋在紅旗渠旁邊,‘看著’紅旗渠完工。”在李改云那布滿皺紋的臉上寫滿了人生的滄桑和艱辛。
后來,人們將“劉胡蘭突擊隊”改成了“李改云突擊隊”。紅旗渠上唯一以人名命名的橋便叫作“改云橋”。1965年,李改云被授予“紅旗渠勞動模范”稱號。
林州市委宣傳部工作人員王昊告訴記者:“每一個林州人的父母輩幾乎都參與過紅旗渠的修繕,當時很多孩子放了學都會自發地去背一塊石頭送渠上、盡一份力量。”
如今,紅旗渠從一項水利工程,延展為一個地標、一處風景。很多游客單拐攀登,駐足眺望著遠方的峽谷,撫摸著山崖上當年開鑿時留下的深深烙印,體驗著已消失在記憶中的原始勞作,只為目睹雄奇壯麗的“人工天河”,感受廣為頌揚的“紅旗渠精神”。
走進太行山深處的紅旗渠紀念館,展臺上,那一頂頂柳帽、一把把鐵錘承載著50年前林縣人民奮戰修渠時灑下的血汗;展板上,那一份份舊報刊、一張張老照片呈現著半個世紀前修渠大軍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;展廳中,那一段段播放的視頻、一組組勞模群體雕塑體現著當年創造奇跡的大無畏精神……
紅旗渠引來了水,當地的農業生產發生了巨大變化,原來的旱地變成水澆田,糧食畝產量可過千斤,真正解決了吃糧問題。近年來,林州市打造了東姚小米、太行菊、林州核桃、林州花椒等一系列農產品品牌,實現了農產品增值、農民增收。 成渠 自力更生 艱苦創業
2月25日,一夜大雪過后,太行山脈銀裝素裹,層層疊疊一望無邊的梯田,在山丘壑地間綿延數十層,像一曲曲的五線譜,彈奏出動人的大地之歌。
在林州紅旗渠景區,工作人員李淑賢指著一處懸崖告訴記者,那就是當年除險隊長任羊成帶領12名除險隊員,腰系繩索,凌空飛蕩,用勾撬除去一塊塊險石的地方。
為使現代人身臨其境的感受這些人民英雄當年修渠的情景,紅旗渠景區增加了實景演出,以楊貴、鐵姑娘、桑老漢,以及千千萬萬個修渠英雄為故事原型,經過演員的傾情演繹,引領游客穿越時空,感受林縣兒女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壯志豪情。
“雖然在表演時經常受傷,但與建設紅旗渠的前輩們相比,這算不了什么。”元趙勇的眼神里充滿了對紅旗渠建設者們的崇拜,在他眼里,自己的表演只是在游客面前的盡力還原,卻無法復制當時的驚險與艱苦。
盧瑞英是“鐵姑娘打釬”實景演出中的“鐵姑娘”,她告訴記者:“父母和婆婆都是十七八歲的時候投入到建設紅旗渠的事業中。當時,他們都是吃些樹頭菜和野菜,很多人因為營養不良都浮腫了。每天拿著鋪蓋卷住在山巖地,用草木桿擋一下就睡了。為了趕工程進度,大家都很拼。”
元趙勇和盧瑞英透露心聲,他們希望用自己的表演打動游客,將紅旗渠精神傳承下去。
近年來,林州市始終堅持把文旅融合發展作為加快經濟結構轉型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抓手,堅持全域式景區、全域式社區、全域式園區“三域共建”,正在形成以紅旗渠為主體的紅色研學旅游、以太行大峽谷為主體的綠色生態旅游、以林慮山為基地的藍天滑翔旅游等“三色”品牌,構建“產業圍繞旅游轉、產品圍繞旅游造、結構圍繞旅游調、功能圍繞旅游配、民生圍繞旅游興”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,全面打造“山水林州,精神之城”這一全域旅游品牌。 延渠 守正創新 傳承精華
“渠一代”后,代代林州人成為紅旗渠的受益者,但他們沒有躺在前輩的功勞簿上止步不前,而是讓紅旗渠精神薪火相傳,譜寫著“難而不懼、富而不惑、自強不已、奮斗不息”的新時代紅旗渠精神傳奇。
“兩足踏遍地北天南,雙手蓋起高樓大廈;矗起摘星腳手架,建成攬月摩天樓。”作為林州的支柱產業、特色產業和富民產業,建筑業始終在全市經濟結構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坐落于紅旗渠大道上的林州建筑總部大廈由政府出資購買,供建筑業企業免費使用。像這樣專供建筑業企業集中辦公的大廈在林州共有兩棟,入駐著150余家本土建筑業企業。
“他們是十五六歲的時候參加紅旗渠修建的。”河南誠宸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國瑞告訴記者,他的父母也參與過紅旗渠的修建,這對他從事建筑業產生了深遠影響,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了他自力更生、艱苦創業的精神意志。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,林州人干活都比較踏實可靠、精益求精。”
目前,林州市建筑企業總量突破1100家,奮戰在建筑業的有20萬人。建筑業占全市經濟、財政收入的半壁江山,是林州支柱產業、富民產業。2020年,林州市20萬建筑“將士”奮勇向前,把林州建筑這塊金字招牌擦得更亮:該市共完成建安產值1500億元,增長11.1%;完成稅收30億元,增長4.5%,占全市稅收收入的58.8%。
近年來,林州市還通過經濟產業結構不斷地調整優化,依托金融和科技兩個經濟發展引擎,形成高端裝備制造、電子電器、冶金、機械鑄造等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集群,不斷推動地區經濟運行和高質量發展。
“紅旗渠精神是初心和使命的集中體現,是新時代干事創業的動力源泉。”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政治與黨建研究所副所長、研究員陳東輝說,紅旗渠是一座不朽的豐碑,它蘊含著黨的領導、群眾路線、干部作風、革命精神等十分深刻而豐富的內涵,為了人民、依靠人民,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紅旗渠精神的根本立足點;敢想敢干,實事求是紅旗渠精神的靈魂;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是紅旗渠精神的體現。
漫步在林州城區,高樓林立、綠樹成蔭、車水馬龍;行走在鄉村,院落整潔、街道潔凈,清澈的水通過蜿蜒的渠四散而去,潤澤這片熱土……一幅美麗、幸福新林州的畫卷正徐徐展開在世人眼前。 (來源:河南經濟報 2021年4月3日 二版) |
上一篇:沒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