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0年的春天,林縣人民懷揣“誓把河山重安排”的激情和“引漳入林”的夢想,在太行山上劈山鑿崖、移山填谷,十年間削平1250個山頭,架設152座渡槽,鑿通211個隧洞,終于修成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。紅旗渠蜿蜒盤旋,漳河水越嶺翻山,在分水嶺分作三條干渠后,四散為千萬條支渠、斗渠和毛渠,潤澤了渴望的莊稼,染綠了蒼黃的山林。世人贊譽紅旗渠為“人工天河”“水長城”“世界第八大奇跡”,周恩來總理稱贊其與南京長江大橋為新中國兩大奇跡,《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》上也赫然有名,成為一個時代的重要標志。
我多次登臨紅旗渠,每一次靈魂深處都經受了難以言語的震撼和洗禮。每次在山下仰望山腰間那一段段渠身巨龍般隱伏于密林,胸中油然升騰起敬意;每次伏下身子雙手觸摸那一方方精心碫造、緊緊相依的渠石,禁不住屏住了呼吸;每次站在堅實的渠岸上凝望著渠水溫順地遠去,抑制不住內心欣喜;每次看著渠水輕拍著對面山體抬眼處卻是懸崖壓頂,深感當年施工之不易;每次青年洞前遠眺山下與渠水同源的漳河水遙遙東去,由衷敬佩人類的智慧;當我仔細辨認嵌于渠岸的石柱上模糊的“**公社**大隊承建”字樣,頓時明白了它不朽的秘密。這一刻,青山不語,大地低伏,我卻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紅旗迎風招展,聽到了千萬個人聲響徹寰宇。 這是一條英雄筑就的渠,這是勇氣和智慧締造的奇跡。 三千多年的風刀霜劍,給林縣留下了滄桑斑駁的歷史人文印跡。商王武丁與奴隸傅說大峽谷中風云際會,成就了“傅說起于版筑之間”的勵志美篇;趙武靈王攜肥義登黃華共商軍事,掀開了“胡服騎射”的變革序幕;漢光武帝劉秀潛行北上屢遭追殺,“王莽趕劉秀”的故事在民間口口相傳;“門神”秦瓊、敬德“三鞭換兩锏”的精彩片段在這里上演,留下一座“好漢橋”引得后人遐想千年;東魏權臣高歡留戀此地山水,留下了不少野史逸聞和古跡遺存;五代荊浩隱居于此詳觀山水樹石,后來墨筆勾皴“全境”山水,開創北方山水畫派;趙肅侯、曹丕、韓琦、酈道元、元好問也來過這里,縱情山水之際也有不少詩文墨跡。遺憾的是,連年戰火毀滅了郁郁蔥蔥的山林,這些印跡似乎湮沒于亂石荒草中,很少聽到當地人提及,反倒是數不清的旱災兵禍穿透歷史煙云,凝固為一個個驚心動魄的地方記憶。細細思量,也是,帝王將相的生活,才子佳人的美好,與多災多難的當地人有何干系?記不清、記不得或者不去記,自有他們的道理。
第一條叫天平渠。元朝至元五年(1268),時任知州李漢卿牽頭修筑了長二十多華里、寬三尺、深二尺的天平渠,引天平山清流緩解當地干旱缺水現狀,雖說只解決了十幾個村莊的人畜飲水問題,卻留下了官聲政聲給人以啟迪。 第二條叫謝公渠。明朝萬歷二十年(1596),時任知縣謝思聰親自組織官民出錢出力修筑了長18華里、寬二尺、深三尺的石槽水渠,引洪谷山泉出山,解決了沿渠四十多個村莊的人畜用水和灌溉問題。后來百姓感恩,集資修建“謝公祠”祭拜,并改渠名為“謝公渠”。 第三條就是紅旗渠。新中國成立后,全國各地大興農田水利建設,林縣也陸續建成了弓上水庫、南谷洞水庫等水利設施。1958年的大旱使境內河流和新建水庫干涸見底,縣委書記楊貴等人在深入考察基礎上,提出“引漳入林”的創造性設想,得到河南、山西兩省省委大力支持。經過10年苦干,紅旗渠屹立太行,漳河水穿山而來,徹底改寫了林縣干旱缺水的歷史。時至今日,林縣人民仍然親切地稱呼楊貴為“老書記”。
“劈開太行山、漳河穿山來,林縣人民多壯志,敢叫日月換新天”。有人唱起了電影《紅旗渠》里的歌曲,我沉浸其中若有所思。 為什么這一奇跡會發生在這里?是什么讓原本沉默的山民迸發出氣壯山河的豪邁勇氣?又是誰使了什么手段,讓滔滔的漳河水乖乖聽話,一個山上流淌一個山下東去?巍巍南太行,蒼茫黃土地,不知能否解答我的問題。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,治與亂、興與衰、強與弱、榮與辱交互更替,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中國人民養成了吃苦耐勞、不屈不撓的精神氣質。林縣地處南太行,北臨漳河,西倚太行,南通河洛,東望平原,是黃土高原東出和北上華北平原的必經之路。歷史上勁韓與強趙在這里碰撞,秦與六國在這里廝殺,隋唐五代、元末明初更是烽火遍地。頻繁的戰爭和自然災害造成人口不斷流動,不同地域和族群的人走馬燈似地來了又去,最后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走來的移民明初時落腳于此。之后,山左山右、大河上下交流愈加深入,中原文化的智慧包容、三晉文化的務實求新、燕趙文化的慷慨豪氣,在南太行激蕩交融,孕育了自強不息、艱苦奮斗、百折不撓的愚公移山精神,也形塑了當地人倔強、隱忍、樸實的秉性氣質。這些鮮明的文化基因和地方特質千百年來隱伏于當地人身上,最后在波瀾壯闊的20世紀中期逐漸顯示。 林縣是革命老區。1938年八路軍129師386旅、115師344旅進駐林縣,漳河北岸不遠就是129師師部。林縣人民經受了抗戰和解放戰爭洗禮,是太行山前堅強的紅色堡壘。著名的豫北地下交通線曾護送劉少奇、鄧小平、陳毅等黨政軍干部5000多人過境。1943年八路軍發動林(縣)南戰役,拉開了抗戰由戰略相持向戰略反攻的序幕。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,馬興元、谷文昌等一批優秀林縣兒女逐漸成長起來,在1944年林縣全境解放后,又積極加入南下支隊解放東南建設東南。他們中有的犧牲,有的扎根基層,身上體現出來的忠誠、勇敢、堅韌、奮斗、奉獻的精神與紅旗渠精神一脈相承。楊貴、李貴、周紹先、秦太生、路加林等林縣領導干部頂住大躍進“浮夸風”壓力,不計個人得失,堅持實事求是,不跟風不虛報不唯上,保住了林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,在紅旗渠工程上馬和建設過程中體現了責任和擔當。他們心中有黨、心中有民、心中有責、心中有戒,擁有與谷文昌同源同根的精神氣質。革命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革命也激發了干部群眾骨子里的犟脾氣,點燃了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豪情壯志,最后融聚成了“重新安排林縣河山”的洪荒之力。 我仔細翻閱了相關資料,對紅旗渠有了更深的認識。在上世紀60年代,工程技術條件落后,僅靠人力、炸藥和簡陋的工具,在絕壁懸崖下一錘一釬劈山修渠,施工之難、工程量之大難以想象。紅旗渠之所以能夠成功建成,離不開黨組織的堅強領導,離不開縣委縣政府的有力指揮,離不開全縣“一盤棋”的組織協調,離不開各公社大隊的團結協作、無私奉獻,離不開山西省委和平順縣人民的慷慨支持,以及全國兄弟單位的積極支援。撫今追昔,正是黨領導的革命斗爭,讓從來平凡如草芥的老百姓翻身做了主人,過上了安穩日子;正是革命文化的熏陶,讓往日沉默的山民“立定愚公移山志、敢叫日月換新天”,堅信艱苦奮斗可以改變命運;正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,讓籍籍無名的林縣人民有了創造歷史的機遇,完成了“劈開太行山、漳河穿山來”的壯舉。“問渠哪得清如許,為有源頭活水來”。黨組織強大的領導力組織力影響力戰斗力,就是紅旗渠的“源頭活水”,紅旗渠就是黨為了人民、依靠人民、領導人民創造的人間奇跡。
在紅旗渠紀念館,穿行在歷史與現實之間,我真切地理解了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的含義。紅旗渠動工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,上級無力支持地方建設,林縣黨委政府不等不靠迎難而上,“自力更生是法寶,眾人拾柴火焰高,建渠不能靠國家,全靠雙手來創造。”整個工程總投資6865萬多元,上級資助1025萬多元,占比不到15%,其余85%以上的投入就靠林縣自行解決。如此浩大的工程,當年貧窮的林縣人民是怎樣“自行解決”的呢?一張張圖片,一段段影像,一件件實物,一行行文字,為我們再現了當年的感人場景。全縣50萬人口,先后有30多萬人上山參加過修渠。人們住石崖、宿山洞、吃粗糧,工具自已做,口糧自已帶,石灰自己燒,水泥自己制,炸藥自己造,建材就地取,技術干中學。每人每天1.5斤口糧,紅薯干、玉米面等雜糧居多,最困難的時候只有六兩,不得不挖野菜補充。如此艱苦的條件下,人們竟然劈山造渠不休不止,其斗志之昂揚、決心之頑強,令人肅然起敬。渠一修就是十年,期間竟然沒有一次請客送禮,沒有一處揮霍浪費,沒有一例貪污受賄、挪用物資,全縣所有干部甚至勒緊褲腰帶,每月從29斤口糧中擠出2斤支援修渠,連縣委書記楊貴也曾經餓著肚子暈倒在工地。這樣的自力更生,如何不震撼?這樣的艱苦創業,誰見了不動容? 自力更生、艱苦創業的背后,閃耀著人民群眾創新創造的光芒。紅旗渠開鑿在懸崖峭壁上,蜿蜒曲折繞山而行,把遙遠的漳河水引入林縣大地,既離不開總設計師楊貴跳出縣域找出路的創造性決策,也離不開總指揮長馬有金、技術員吳祖太、“除險隊長”任羊成、“神炮手”常根虎、“鑿洞能手”王師存、農民水利技術員路銀等為代表的修渠人的創新創造智慧??偢汕那椎椒炙畮X70多公里,落差僅有14.7米,且渠線全部位于懸崖峭壁上,測量和施工精度要求很高。吳祖太作為唯一的技術員,帶著一批邊學邊干的“泥腿子”,使用一臺簡陋的測量儀器,居然成功完成了這一堪稱奇跡的挑戰。工地上處處活躍著“土專家”,他們敢想敢干,不斷創造傳奇。比如,為了解決總干渠與濁河交叉的矛盾,別出心裁設計建造了一個“壩中過渠水,壩上流河水”的空心壩,讓渠水不犯河水;修建桃園渡槽時發明了“簡易拱架法”不僅省工省料,還設計成“槽下走洪水、槽中過渠水、槽上能行車”的“桃園渡橋”,構思堪比南京長江大橋;山上壘砌渠墻需要大量物料,僅靠人拉肩扛效率低下,就土法上馬空中架起“空運線”,把石灰、沙、水等從山下直送山上工地;開渠鑿洞挖出了大量碴石,于是變廢為寶沿渠修建道路,既不使廢碴壓地,又可以渠帶路、以路帶林,兩全其美;緊挨著工地露天明窯燒石灰,一窯能出2000噸,不僅滿足了砌渠所需,還節省了成本、運力;劈山開渠買不起炸藥便多積有機肥,節省下來的化肥硝酸銨按比例配上鋸末、干牛糞、煤面碾碎自制炸藥,威力一點不小。依靠勤勞智慧的雙手迎難而上,這些平凡的人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,他們留下的豈止是一條物理意義上的渠?
歷史記憶猶新,現實尤為警醒,沒有等來的幸福,更不能祈望有什么好心人和救世主,中國人的命運只能由自己掌握,中國人的幸福只能靠自己創造。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永遠不過時,團結協作、無私奉獻永遠不能丟,只有永遠在路上、敢為天下先,才能創造歷史、贏得未來。紅旗渠精神是黨領導人民在實踐中創造的,它屬于黨,屬于全國人民,屬于全世界所有追求美好生活的人。它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,歷久彌新,永遠不會過時。 讓我們以奮斗者的姿態,向紅旗渠精神致敬! (本文刊發于2018年9月12日《人民日報》,作者楊震林,發表時有刪節) |
下一篇:重走初心之路,致敬紅旗渠勞模!